「泥鳅怎样孵种苗」人工繁育泥鳅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泥鳅怎样孵种苗

一、人工繁育泥鳅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人工繁育泥鳅苗,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要求养殖户要有多年泥鳅养殖经验,还要有从事其他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经验,才能较芦判好地进行泥鳅苗种繁育。
      泥鳅苗种繁育过程一般有5个步骤。
      第一步,先要挑选适合繁殖的亲鳅,再进行精心的亲鳅培育。这是泥鳅繁殖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二步,当水温适合、亲鳅性腺发育成熟时,就可以进行亲鳅的交配、产卵受精工作搜哗枝。人工繁殖过择中,泥鳅的产卵受精,可以采用雌雄配对饲养,使亲鳅自然交配、产卵受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式。
      第三步,受精卵的孵化。一般采用集卵、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
      第四步,鳅苗垴育,。一般用水泥池,也可用小土池。
      第五步,揪种培世敏育。一般用较大些的土池,也可用稻田、网箱、水生作物田等。南方一些地区都省略此步,直接进人鳅养殖阶段。

二、泥鳅怎么自己育种

    育苗分两种:
    1,自然繁殖。就是在培育池里让泥鳅自己交配,自己产卵,自己孵化。好处是: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短处很多。育苗嫌中多瞎者帆半不采用。
    2,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又分1,自然产卵,自然繁殖;2,自然产卵,人工孵化;3,人工受精,人工孵化。
    自然产卵,自然繁殖。人工催产后把鳅放入池中让其自产卵,自繁殖。操作简单适用于小批量和初育者磨雹
    自然产卵,人工孵化。人工催产后让其自产卵,然后收集卵进行人工孵化其方法劳动强度小,适于批量繁殖。
    人工受精,人工孵化。人工取其精,卵进行干法受精,然后人工孵化。其法技术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成功的。

三、请问:泥鳅怎么繁殖育苗?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环节?

    池塘养殖泥鳅繁殖,主要环节是催产和孵化。
    (1)催产亲鱼选择。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薯桐亩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1)孵化。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根据鱼苗发育情轮乎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一、选择池塘: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池塘,面积为3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厘米的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置硬土层,水深40-50厘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厘米,比地面高20-25厘米。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厘米。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厘米。简单说就是进出水口必须设有拦鱼网。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厘米。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二、常规清塘: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千克/100平方米,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用30-45千克/100平方米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千克生石灰,2-3天后加水。7天后排数森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千克,培肥池水。
    三、培育鳅种:泥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当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
    四、成鳅养殖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厘米/千克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60尾。在泥鳅池中可适当培养草鱼、鲢鱼、鳙鱼等中上层鱼类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鱼、鲫鱼等。
    1、投饵。刚下池塘的泥鳅苗,需投喂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合口味的饵料,同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豆饼等精食料。泥鳅苗体长达1厘米时,已经可摄食水中昆虫、有机物碎屑等,可投喂煮罗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每日2-3次,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泥鳅苗总体质量的2-5%,后期为5-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经过发酵的鸡粪、鸭粪等有基肥,每次用量为50千克/100平方米。
    2、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解水质。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当水温达到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3、养殖管理。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泥鳅苗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渐改为白天投饵,08:00、14:00各投1次。日投量占泥鳅体质量的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竹篮沉到水底,泥鳅吃完后提出篮子。
    4、病害防治。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泥鳅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毫克/千克的氯霉素溶液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5天;或用10毫克/千克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泥鳅打印病流行于7-8月,泥鳅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千克,或用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毫克/千克。泥鳅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毫克/千克,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